18出事儿了(十)

《花开松林陀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151看书网151kanshu.com

方大美问钱军,“你的第三个问题呢?”

钱军说,“其实第二个问题说完了,第三个问题并不重要。”

方大美说,“你也可以保留。”

钱军说,“反正还有这么长时间的路程,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讨论一下。”

方大美说,“那你就说吧。”

钱军说,“为什么我们两个人单独开车走呢?为什么不坐车去呢?你的助手也去了,我们为什么不一起走呢?”

方大美说,“你这是一个问题吗?分明是三个问题。好在都不重要,归纳成一个问题也可以。你让我先回答,哪一问呢?”

钱军说,“为什么不和助手一起去?”

方大美说,“两个学生是直接奔松林陀村子里去的。他们没必要绕到城里去,也没必要跟我们去医院。他们到那里要采土样,采水样。还有一些需要化验的东西。他们要忙活一大阵子才能够忙活完。虽然他们开了一个面包车,各种的采样的工具和器皿都在车上装着呢。将来采完了各种的土样和水样都要用面包车拉回来。我们两个人没有地方坐呀,大哥。只能让他们单独走,将来单独回来了。也只能辛苦方博士给您当司机了。”

钱军说,“不敢当。你这是雷厉风行啊。根本不是考察选地方。而是做第一步的工作,怕查摸底儿。打基础。美名其曰是让我给你把把关。实际上你是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。你早已经把基地选在那里了,只不过是让我陪着你去一趟。”

方大美说,“你这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。”

钱军说,“小人怎么讲,君子又怎么说?”

方大美说,“让你把关是真的。虽然我们的方向选定了理由我就不跟你说了,刚才已经说过了,我不想重复。重点是要制定整套的方案,必须请你来参与。这样我们农学类的科学项目和人文类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。既有闯市场的拳头产品。又有改善环境的人文项目。既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,又要做到123产相结合。三产融合的项目哪里能够缺的了文化这一块呢?你是研究历史的,对于文化的理解比我们深。比我们透。做文化项目更是你的专长。所以你过来不是走过场,而是实实在在的。要拿出点儿真东西来。大哥,千万别说你那些都是老古董,用不上。你学历史的,什么叫古为今用啊?你能够把现实的文旅项目做好才是。最好的论文。”

钱军说,“你这个要求实在是太高了。你对我的期望值也太高了。我是进行民族史研究的,虽然对民俗也有一些研究。大多数都是针对少数民族的。对于本地农村民俗的研究确实是个空白。至少对于我来讲不是专长,你系那么大希望,不怕。会失望吗?”

方大美说,“我不怕。因为我了解你。民俗研究和民族史研究就像双胞胎。哪一个民族史里没有自己的民俗呢?既然你说现在你在本地农村的民俗上研究是个空白。那你就去填补这个空白,找到你的文化底蕴。从文旅的角度,另一个新的项目。和我们的科学实验中试结合起来。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。行吗?”

钱军说,“你还别说,你研究的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文化。在我中华民族的5000年文明史中,菊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。你知道吗?正因为你研究句话,所以我也在。研究历史的时候很关注。在诗经里就有人以局为题的诗句。但是不是咏菊,而是食菊。人们是先食用菊花,后来到了唐宋两个朝代,才以赏菊为主的。尤其以宋代为胜。”

方大美说,“你看文化来了吧,底蕴来了吧。我们现在研究的实用菊花。就需要你把唐代,宋代,你前人们对菊花的实用研究出来。然后衔接着我们观赏局的研究。这既是对于局文化衔接的研究更是一种科学的研究。既是一种史学的研究,也是一种现代文旅产业的研究。给我们的菊花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。不是更有诗意吗?

不要一提到菊花,只是陶渊明的那两句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难道就不可以研究研究苏轼的菊花诗吗?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,《三言两拍》里有一个小说里的故事,专门讲王安石和苏轼斗才学。就是因为一个菊花诗开始的。那么,其他诗人对菊花的赞美是不是就更多呢?”

钱军说,“看起来你原来文学的底子一点儿都没有丢。说的都让我动心了。就你这番演讲,会让所有的文人墨客对菊花而倾心的。对于菊花的诗歌和赞美。应该说《永乐大典》里边记载的最多了,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菊花集合起来,可能需要多少本儿的诗集呢?明清的诗人以咏菊为最典雅。据说清朝在京城西四牌楼,每年九九重阳节都要搭一个菊花台。民间所有的好品种都在这里争奇斗艳。这种大局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今。”

方大美说,“你看,你对菊花的了解并不少啊。”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李和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151看书网151kanshu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