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独麦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151看书网151kanshu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屠,破城多所诛杀也,故称屠。
但也有学者指出,在早期历史记载中,屠有攻克的意思,大概是攻城过程中杀伤甚多,但没有全体屠杀。
这一点有争议,暂且不论。
但史书中有些“屠”还是好分辨的,联系上下文就知道了,比如“泗水为之不流”等等。
古代屠城的原因,一般有以下几种。
一、立威震慑。
简单来说,就是对抵抗比较激烈的地方,或者投降比较晚的地方屠城,起到震慑作用,促使更多人尽快投降。
那么问题来了,“抵抗激烈”、“投降太晚”有没有标准呢?
答案是没有。
有人立下了标准,如曹操,“围而后降者不赦。”
那么,曹操执行了吗?
不一定。
有执行的,如邺城之战。
曹操从二月打到八月,围攻了半年,“屠之”。
这里是真屠,不是攻克的意思。
“初,曹操攻屠邺城,袁氏妇子多见侵略”。
“公前屠邺城,海内震骇,各惧不得保其土宇,守其兵众。”
袁氏妇人、子女都被“侵略”了,可想而知邺城百姓状况。
这一仗打得是比较艰苦的,伤亡很大,半年时间呢。
也有不执行的。
“术退保封丘,遂围之,未合,术走襄邑,追到太寿,决渠水灌城。”
“二年春,袭定陶。济阴太守吴资保南城,未拔。会吕布至,又击破之……布夜走,太祖复攻,拔定陶,分兵平诸县。”
“表将邓济据湖阳。攻拔之,生擒济,湖阳降。攻舞阴,下之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